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馬格利特(Rene Magritte)簡介
- 時間: 2019-07-22 14:09
- 來源: 網絡
- 瀏覽:
-
手機瀏覽
掃一掃 手機瀏覽推薦在WIFI環境下使用
雷尼·馬格利特(Rene Magritte,1898-1967),20世紀比利時最杰出的超現實主義畫家。出生于萊西訥。曾在布魯塞爾藝術學院學習,后開始超現實主義繪畫的探索。1927年遷居巴黎,進入創作的旺盛期。他的作品常常賦予平常熟悉的物體一種嶄新的寓意,或者將不相干的事物扭曲的組合在一起,給人荒誕、幽默的感覺。馬格利特是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,他對波普藝術的影響十分重大。作品有《戴圓頂硬禮帽的男子》、《夜的意味》、《襲擊》、《白紙委任狀》等。藝術史上的成就莫過于創立超現實主義,而馬格利特是當時第一位超現實派畫家。
馬格利特藝術特點
當大部分超現實主義畫家都在參照安德烈·布雷東所提示的“純內部”典型,運用自動性,搞偏執狂式活動和探求夢幻時,馬格利特卻對自己身邊的世界和自己的物品發生了興趣。他要通過一種現實主義的,然而又是充滿詩意的表現,使我們看到它們的存在。他既把畫作為解放的方法,又把它作為知識的工具。從1925至1936年,他努力通過各種不同物品的沖突來創新,通過改變我們已經熟悉的東西來驚人。他還以交換、對立的手法,使我們看清這樣一些奇特的事情,便如石頭在燃燒,已經出現了裂縫的木質天空,馬身上的鈴鐺變成危險的花朵……
馬格里特的眾多作品中都匯集了“繪畫中的寫實意義”這一現代美術所面臨的矛盾。在《人的條件》中,表現出將三維空間的現實社會表現為平面性繪畫的矛盾。在這幅畫中,畫家將文藝復興時期確立起來的“繪畫是通向世界的窗口”這一繪畫觀引為例證,在兩邊裝飾有窗簾的窗戶內測繪制了窗外景色。立在畫架上的作品畫上了被畫布遮擋住部分的景象,由于其中所繪的風景與窗外的景色完全相連一體,使觀看者抱有一種疑問,即不知道“真正的景物”一直延續到哪里。同樣的質疑在《原野的鑰匙》中也有表現,在這幅畫中,畫家將窗外可見的風景畫在了被打碎而散落在地面上的玻璃碎片上。
馬格里特的繪畫風格準確,細膩而完美,多數內容取自日常生活,在這個意義上,可以說他的繪畫基本上是以“寫實”為基礎的,但是,馬格里特的寫實只是為了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。馬格里特常常在作品中寫入文字。這種手法首先被使用于立體主義的繪畫中,在立體主義繪畫和拼貼畫中,文字只是圖形的一部分。而在馬格里特的作品中,畫家將其用于解釋繪畫表現,或者作為其替代物使用。
馬格利特藝術成就
馬格里特細膩而經過千錘百煉的繪畫風格終生未變,他只是在20世紀40年代的一個時期里,戲劇性地嘗試了迥然不同的其他藝術風格。從1943年至1947年間,馬格里特受到了雷諾阿等印象派啟發,創作了印象風格的作品,他稱這個時期是“充滿陽光的超現實主義”。
馬格利特所選擇的道路,是孤獨,理性,而充滿智慧的。因此他在藝術界展開了長期的奮斗,他認為一個藝術家為了一種專注于個人抱負的事業,是可以犧牲一些自我的自由和獨立性的。馬格利特在無限空間和絕對寧靜的條件下,將他所看到的世界一一的描繪出來,他在創作中常使用撞擊手法,迫使人們去看平時司空見慣的東西,隨著層次的變化,大小的變化,重疊的變化,這些都是他為了激發人類的情感,給人類帶來危機意識,讓人們驚奇和贊嘆他不斷創造出震撼人心的作品。
1967年8月15日,他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悄然而逝……馬格利特就像一個謎,他那神秘,引起誤解,詩意般的創作,為人們打開了了解悲觀主義的大門,他曾說過:在任何時候都可能降臨,假如人們不專注的觀看事物就想有所發現,人們將永遠看不見所想要的東西,對于奧秘……人們不必去談論它,而應去捕捉它。
晚年的馬格利特定居在比利時布魯塞爾。1967年8月15日因胰臟癌病逝,死后葬在蘇哈比公墓。自1960年代起,馬格列特的作品引起公眾的高度興趣,更影響普普藝術、簡約主義及概念主義。在2005年,他被列舉為“大比利時人”瓦隆區的第九位,在佛羅明區的第十八位。
馬格利特代表作品
戴圓頂硬禮帽的男子、夜的意味、襲擊、白紙委任狀、自然之美、謝埃拉扎德、強奸、圖像的反叛、受威脅的兇手、人的條件、原野的鑰匙、圖像的背叛-這不是煙斗、集體發明物、迷失的騎師、你看到的不是煙斗、光的世界、傾聽的屋子

關注設計帝國公眾號
- 上一篇:北宋著名文學家、書畫家蘇軾簡介
- 下一篇:現代國畫大師關山月簡介